查看原文
其他

时隔36年!再上头版头条!

青田发布 2022-11-19
          

1986年10月9日

《农民日报》的头版头条

《稻超半吨 鱼过百斤》为题

报道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

取得高产试验成果

时隔36年后

近日,青田稻鱼共生系统

再次登上《农民日报》头版头条

见证了这项

全国首个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

在数十年间的传承与发展



36年前:在传承中汲取智慧

在方山乡稻鱼共生文化博物馆,县档案馆研究员陈志宁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。


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逾1300年,早年青田先民就利用种植水稻,同时养殖鲤鱼,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田田鱼,并创造稻鱼共生种养技术。



陈志宁告诉我们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农牧渔业部在我县实施稻萍鱼共生互养项目,大面积试验稻田养鱼,取得了“一亩田、百斤鱼、千斤粮”的重大成果。


△陈志宁(左二)在当年的编辑部


当时,他采写了《稻超半吨 鱼过百斤》这篇稻田养鱼的原稿,并投稿至中央级、综合性大报——《农民日报》。


陈志宁
青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(档案馆)三级调研员

当时我在青田广播电视局的编辑部从事新闻采访,还是20多岁的小伙子。稻田养鱼是青田特色,我们就去采写了,没想到竟然登上了《农民日报》头版头条。



36年后:在发展中走向未来


陈志宁回忆说,以前的稻田养鱼不像现在,当时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各方面原因限制,稻田养鱼的方式整体上比较粗放,但是得益于千年传承下来的技术,试验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。如今,青田引入了现代化设施和科学的种养技术,稻田养鱼变得更加精细、科学化,稻和鱼的产量和品质也在不断提高。



陈志宁
青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(档案馆)三级调研员

现在,青田的稻田养鱼更加精细化,发展前景广阔。现在,青田海外华侨把稻鱼米、田鱼干等作为乡愁的寄托,并将其端上海外餐桌,用舌尖上的美味传播中华民族农耕文化。把稻田养鱼继续继承和发扬下去,在青田更有深一层意义。


多年来,青田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围绕“保护生态环境、保护农耕传统、保护非遗文化、传承农耕知识、发展稻鱼产业”的目标,建立了“生态+、品牌+、互联网+”机制,积极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路径,做好“一粒米、一条鱼、一座城”的“三个一”文章,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魅力与活力。



时隔36年,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累累硕果,并再次登上《农民日报》头版头条,陈志宁对此感慨不已。


自古以来,青田就有田鱼之乡的美称,1875年光绪年间《青田县志》就曾记载青田田鱼,从1986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取得试验成果到2005年得到联合国的认定,如今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又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,这一段段历史也在不断擦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块“金字招牌”。



编   辑 | 多乐
来   源 | 青田传媒集团 叶春笼 项沁豪转载请注明出处:青田发布

往期回顾

国家发改委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促进中心来青调研

省委召开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推进会

坚持发展工业经济不动摇,杜兴林来青调研钢铁产业链发展情况

官宣!青田购房政策福利来了~


更多精彩请点击“世界青田”APP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下载页面

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